小孩長身體需要補鈣,老人防止骨質酥松需要補鈣,成年人最好也可以補補鈣……補鈣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。先不說我們是否需要補鈣,即使需要補鈣,我們在天天補鈣的同時,吃進去鈣就能被吸收嗎?
補鈣當讓是想讓骨骼更健康,從口服鈣到沉積在骨骼上的幾個環節都需要維生素D參加。
在我們常吃的食物中,沒有幾種食物里面含有維生素D,除了多脂魚肝臟和蛋類以外。
人類大部分維生素D3的來源是靠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合成,以及靠攝入添加有維生素D3的配方食品。
通過紫外線,皮膚中可以轉換生成維生素D3,這是我們血液循環中最主要的維生素D類型,在腸道、腎臟、骨骼等器官起作用。
人體內需要多少維生素D呢?一般認為,如果血液中維生素D3含量小于20ng/ml就認為缺乏,30-50ng/ml不認為是缺乏,太多了也不好,大于200ng/ml就會產生毒性。但是20-30ng/ml是否就缺乏維生素D3還有爭論。
如果維生素D3含量小于10ng/ml,可能會出現明顯的骨質疏松和骨軟化,在10-20ng/ml之間者如果有高危因素也會出現骨骼并發癥。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結直腸癌、糖尿病、心臟疾病、呼吸系統感染的發生可能有關;另外,維生素D缺乏也可能與情緒抑郁和認知功能障礙相關。
都說曬太陽有好處,是的,短暫的把臉和上肢暴露在太陽下幾乎就可增加200IU的維生素D3,維生素D在皮膚中的轉換效率很高。
不過可要小心,曬太陽是本身可導致皮膚老化、增加皮膚惡性腫瘤的發生,美國癌癥協會的報告顯示在美國約2%的腫瘤是與日曬過多有關,所以曬還是不曬還真是個問題。由于曬太陽的不良反應比如皮膚變黑、老化是顯而易見的,所以很多人一出門就涂上了厚厚的防曬霜,這些防曬霜擋住了紫外線,也擋住了維生素D在皮膚中的轉換。
維生素D還是要補的,但是還是要看自身,如果維生素D含量小于20ng/ml時,最好還是補一補。補充方法仍然是口服為主,肌肉注射有可能出現維生素D水平上升過快的情況,而且不方便。目前不提倡使用維生素D的活性代謝產物如骨化三醇等進行補充,因為一是發生高鈣血癥的風險較高,二是因為骨化三醇是維生素D代謝后的產物,補充骨化三醇后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不會升高和降低,不利于監測是否補足了維生素D。
所以,大家注意了,維生素很重要,但不要盲目去補,有沒有明顯的維生素D不足的高危因素,以及每個人對補充維生素D的利弊的接受程度,這都是需要去考慮的事
文章來源網絡,侵權請聯系刪除